2018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刚刚闭幕,游戏版号重新开始发放的消息让游戏行业松了一口气。但对中小游戏公司而言仍然艰难:一方面国内大厂头部力量愈加严重,研发及宣传资金不足情况下如何竞争仍是难题;另一方面审核标准及尺度暂时无法把控,中小游戏厂商下一款游戏研发需谨慎选择,以防自己倒在春天到来之前。
如何赋予游戏社会价值?防沉迷系统推广势在必行
游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中国游戏业产值达到2144.4亿元,经济价值凸显无疑。伴随而来的便是对游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拷问,尤以社会价值严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数协理事长孙寿山和是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都在年会上强调:社会效益是游戏行业发展的前提。
为何网游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免费游戏被称为“金钱无底洞”?
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游戏厂商。一方面,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游戏企业或多或少放宽对未成年游戏时间限制,甚至诱导未成年付费,给社会和家长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另一方面,部分游戏以暴利、色情内容吸引玩家,负面情绪引导严重的同时为了追求游戏盈利不择手段。总量调控一定程度上就是游戏行业乱象引发的“应急措施”。那么如何赋予游戏社会价值?
首先,防沉迷系统并不是单独针对某一款游戏,游戏厂商需为游戏添加防沉迷系统并关注其效果,限制青少年上网时间。其次,游戏研发人员需要把正确的价值观植入到游戏中去,赋予游戏人文关怀和向善的引导,减少负面心理诱导。最后,功能游戏是赋予游戏社会价值的最好方式之一。这类游戏以解决现实社会和行业问题为主要目的,在盈利方面不能尽如人意,但对于改善企业口碑,提升公司形象,尤其是改变社会固有偏见作用显著。功能游戏不能也不应该被视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如何在发挥此类游戏社会价值的同时增加盈利能力,是仍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游戏精品化势在必行 游戏出海大势所趋
随着用户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以量取胜的粗放式产品制作方式难以为继,总量调控更会限制此类游戏产出。在过去的几年里,换皮抄袭的游戏“割一波韭菜”后“再生产”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游戏企业急功近利,不注重游戏的打磨,而专注于游戏中氪金点的增加,让免费游戏成为另一种“无底洞的赌博”。
大厂商在研发推广上经费充足,买量竞争激烈。中小型游戏厂商和独立游戏只能更偏向于走向小而美的精品游戏,谋求口碑的积累和厂商自我名气的提升。培养出一款独创的、口碑和受众较多的IP,中小公司才有能力和机会去参与更强的竞争,想单纯依靠差异化设定与大公司竞争,很难成功。
随着版号发放,国外游戏厂商会在一段时间后进入国内,提早接触是增加运营游戏数目更为稳妥的方法。有这类计划的国内发行厂商,一方面应提前与国外厂商接触,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谨慎选择文化差异较小的游戏,增加本地化团队实力,谨慎把握审核尺度,避免国外热门游戏的“水土不服”,了解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游戏音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