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玛丽》、《魂斗罗》、《坦克大战》等经典游戏已经达到了让人听到音乐就回联想起游戏的境界。这种条件反射是多少音乐人的理想。是音乐让游戏赋予的这种无法睥睨的成就。
“一天凌晨4点,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个朋友打来的,她不知道我做
游戏音乐。在电话那头,她说在玩一款游戏,是和她姐姐一起玩,结果把姐俩给玩哭了,她们觉得音乐太好听了。”在媒体对游戏音乐人罗晓音的访谈中,曾经有这么一段记述。从金山时代就开始为游戏配乐,并被看做是中国游戏音乐“传奇大神”的罗晓音感叹,游戏音乐的没落是从网络游戏时代开始的。
在和许多音乐人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看法:单机游戏需要剧情,而音乐是剧情的延伸,可以让玩家在音乐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游戏要“诉说”什么。而网络游戏时代,交流从人机互动变成了玩家与玩家的配合,剧情退居末位,关掉音乐去战斗,几乎很难影响到玩家的游戏体验,特别是在网吧那样的环境之中。手机游戏的盛行,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末位淘汰”。
奇亿音乐总监制作人奇亿先生是我很尊重的一位音乐人。而他也坦言,手机游戏作为一种快速娱乐消费,很多音乐的时长都较短,不可能有太多结构性的表达和起伏,如果这些音乐不够精彩,玩家关掉音乐只保留音效的概率比其他任何一种游戏平台都要大。那应该怎么办?
简单提高音质并无实际用处,奇先生打了个比方,如果为3MB的《疯狂的小鸟》配上30MB的高音质音乐将会如何?谁愿意花1分钟的时间去下载游戏,而花上10分钟的时间去下载它的音乐?
但奇先生同时给出检测
游戏音乐品质的方法:“如果你不想被玩家关掉音乐,那就自己去玩玩这款游戏吧,看看音乐是否有资格被玩家保留!”
确是如此。移动设备立体声表现不强,目前大约当作单声道就好了,加上扬声器的尺寸问题,手机不会变成低音炮。因此,运用技术变得很次要,更关键的是游戏音乐人要完全抛开音乐人的身份,以一个普通玩家的角度去玩游戏,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决定是否愿意在游戏过程中打开音乐。
这就需要音乐人更懂游戏,甚至比游戏的设计者更加了解游戏。比如当你看一部动作大片时,再炫目的特效,你也只是个捧着爆米花的第三方!而在游戏里,你是参与者,时刻和敌人搏斗,生死悬于一线,你必然会热血沸腾全神贯注。你需要的肯定是更有力量的音乐来最大化地带动你的情绪,绝不是爆米花。。